
實施“十大專項行動”、打造2-3個千億級規模世界級商圈;離境退稅商店數量達到800家左右;各區至少有1個現代化綜合商圈和1條商業步行街……9月23日,北京市發布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計劃用5年時間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和美譽度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北京距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有哪些差距?“十大專項行動”中,該如何放大“北京特色”?北京在優化“放心消費”軟環境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新京報記者對話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北京志起未來集團董事長李志起。李志起從2019開始從事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課題研究。他表示,北京不缺消費能力,缺少的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消費地標。北京在消費區域的布局上,還有很多可以完善的空間,未來一定要點、線、面多維發展、多元布局。“像環球影城這樣有影響力的消費地標,北京應該多點開花才對。”
新京報:目前國際上一些比較出名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比如米蘭、倫敦、紐約,它們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具備哪些其他城市無法取代的優勢?李志起:從2019年起,我們開始做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課題研究,對標的就是你提到的這幾個城市,因為它們是真正的世界級消費中心城市。綜合來看,首先,它們的國際化開放程度比較高,都有國際化的交通樞紐,面向的是開放的國際市場,整個國際的友好程度也非常強,包容氛圍非常好;其次,它們的消費環境品質比較好,包括消費體驗、安全感、舒適感、便利化等要素都比較強,這些城市能夠集聚幾乎全部世界一流的大牌、潮牌和眾多的個性化商品品牌,擁有倫敦牛津街、東京銀座、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和紐約第五大道這樣頂級的密集商圈,能夠創造愉悅消費、便捷出行、物有所值的消費體驗,最終令全世界的高端消費群體趨之若鶩。同時,這些城市又有各自的產業定位。我認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它本身的產業發展也是息息相關的。比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米蘭稱為“時尚之都”,就是因為米蘭在時裝設計創意等方面,確實在國際上是數一數二的;倫敦更多的優勢在金融服務、創意電影藝術品方面;東京主要是東方文化的體驗非常突出。新京報:你們當時在做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專項課題研究時,發現北京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哪些差距?目前這些差距有哪些變化?李志起:兩年前做這個課題研究的時候,我們覺得有五個差距比較明顯。一是國際品牌聚集度還遠遠不夠,一些國際特色品牌在北京還沒有落地店面;二是全球新品首發率不高,很多大品牌新品首發更加青睞上海、深圳等城市;三是商業街區的全球影響力、消費集聚力較弱,缺乏真正地標意義的國際化特色街區;四是“北京品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不高,消費引領能力不強;五是消費營商環境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無論是消費體驗還是消費便捷程度、交通住宿等基礎設施,都有待改善。經過這兩年的努力,尤其去年疫情之后做了很多消費復蘇工作,差距在不斷縮小,當初很多建議都已經變成我們的行動方案,也變成我們眼下正在感受的深刻變化。比如商圈布局的眼光更加開闊了,不僅僅關注如三里屯、王府井等知名商圈,也關注到了北京的城南地區和天通苑這樣人員比較聚集的大型社區。再比如,城市管理的“溫度”上來了,中秋小長假返京高峰,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和地鐵的服務時間都延后了,很好地照顧了返城人群的交通出行問題。我近期出差從北京南站走得比較多,我發現北京南站地下停車場的打車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另外,企業的積極性也出現了好的苗頭,更多的消費場所、服務企業,都有意識地增加了服務時間,推出更多的商品和服務供給。點亮北京“夜經濟”的提議,也得到了更多企業的響應。我覺得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政府和市場主體之間比較好的良性互動。新京報:北京推出了“十大專項行動”,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你認為北京在“十大專項行動”中,應該突出哪些北京獨有的特點?李志起:這“十大專項行動”借鑒了全球和全國其他城市的一些好的經驗做法,整個視野還是比較開闊的,也有北京自己的一些特色。巴黎、米蘭、紐約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都有顯著的標簽,北京也要有這樣的標簽。北京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古都北京”這個標簽一定要用好。到北京不僅要看現在,也要看北京的過去;不僅要看北京的城內,也要看北京的城外。北京城內的文物古跡、胡同,近郊的農村、山水,都是將來北京在提升文旅消費方面的一個重要發力點。我今年提的一個提案是打造“博物館之城”,最近一直跟市文物局,包括一些民間的博物館做調研。建設“博物館之城”,可以讓更多民間的、非國有的機構都參與到文旅消費的提供中來,很多私家館藏、書畫收藏等,都有機會推薦到更多游客面前,打造“博物館之城”是一個特別好的抓手,也是北京文化積淀釋放的一個特別好的窗口。另外,北京在國際化高端醫療消費和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們的醫療服務主要是普惠型的,北京是國際交往中心,這里有大量政治、經濟方面的高端人群,包括大使館的人員,他們在北京需要更多的高端醫療,以及國際化的教育服務等,而這些領域對于拉動北京消費的增長有很大的潛力。新京報:今天北京市公布的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中提到,“放心消費”軟環境持續優化。剛才你也提到“消費環境要素”這個詞,你認為北京在消費環境建設方面該如何發力,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李志起:良好的消費環境是增強消費信心、激活消費潛力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消費環境既包括硬件的保障能力,比如交通出行、城市基礎設施品質等,也包括軟環境,也就是我們說的消費服務體驗,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北京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除了在硬件、交通、商品供給上下工夫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就是服務品質,要真正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水準。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提高服務人員的素質,大力開展服務人員素質提升專項行動,在市民中普及基本的文明素質。另外,政府監管方面還有待改進,在為消費類企業做好服務的同時,政府部門應該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監管適度放松。現在問題比較集中在一些活動的審批上,像一些促銷活動、文藝匯演,包括商務會展等,監管過嚴。新京報:北京作為首都,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哪些天然的優勢?我們該如何有效利用這些優勢?李志起:作為國家首都、國際交往中心、特大型消費城市和全面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城市,北京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消費中心城市方面有著先天、獨特、豐富的優勢。北京不缺消費能力,有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全員勞動生產率已達到24萬元/人左右、人均GDP已到達2.13萬美元,均居全國第一;2018年全市累計接待入境游客400.4萬人次,也是出境旅游的最熱門出發城市,有全國首屈一指的財富創造力、商品消費力和出入境人流量優勢。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對北京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非常看好,因為擁有這樣資源稟賦的城市在全國并不多見,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但北京因為缺乏相匹配的消費供給和消費環境,近兩年導致高端消費外流明顯。我認為北京在增加優質品牌商品供給、提高國際消費的集聚能力和引領性方面,可以重點突破、大有可為。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在國際上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城市GDP的構成中,消費應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還要對周邊城市的人群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對于一個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首都來講,只有王府井、三里屯這些消費地標是遠遠不夠的。北京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在消費區域的布局上,還有很多可以完善的空間,未來一定要點、線、面多維發展、多元布局。像這幾天環球影城受到廣泛關注,我認為像這樣的地方,北京應該多點開花才對。這方面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織密網絡,更加科學、有序地布局。
北京志起未來集團,專注于為企業、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賦能。立足于雙循環格局,面向政府和企業,提供品牌戰略規劃、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研究與投資等服務。多年來,我們長期跟蹤研究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等高潛力、高創新、高增長企業群體,每年發布的《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等系列成果獲得中央及有關部門的高度認可。巨變時代,志起未來作為#大國科技品牌創造者#,愿與全國各地企業、園區、政府攜手長期合作,實現互惠共贏,創造1+1>2的價值,為每個城市打造一個千億級的產業,助力大國科技品牌崛起世界中央,成為現象級產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