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紛紛出臺了戰略規劃,力圖引領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因此,加快發展以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高端制造、生命健康等領域為主的未來產業已成為全球共識。未來產業已成為全球戰略競爭的主要焦點,并在戰略、投資和研究等方面持續加大。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市工商聯副主席、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北京志起未來集團董事長李志起表示,尤其是從去年開始,從國家到地方的規劃和政策中,布局未來產業,已經成為了未來重點的發展方向。

今年4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十四五”時期,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孟瑋介紹,“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前瞻謀劃未來產業,這是國家面向未來特別是面向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思想。“近年來我們注意到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強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學、先進制造、生物技術、先進通信網絡等前沿領域的布局,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前謀劃顛覆性、變革性產業發展”,孟瑋指出,未來產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從國內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新發展格局正在加快構建,對我國搶占發展制高點、培育競爭新優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我國不容錯過的重要戰略機遇。孟瑋表示,關于未來產業發展的特征,歸納有關智庫和專家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四“新”。一是依托新科技。未來產業的快速發展主要是基于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并依托于技術之間、技術與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二是引領新需求。未來產業不僅可以更好滿足人們現有需求,還將創造新的應用場景和新消費需求。三是創造新動力。未來產業將引導市場主體向更先進的生產力聚集,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是拓展新空間。未來產業將幫助我們不斷突破認知極限和物理極限,提升社會生產力水平,拓展新的發展和生存空間。“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提前布局并積極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孟瑋指出,從領域上,重點是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從區域上,重點是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先導示范區,推動形成未來產業策源地。此外,還要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加速培育若干未來產業。

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發展成為世界制造基地。在聯合國公布的?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龐大的本土市場、仍具有相對競爭力的制造成本和日具規模的產業集群,為我國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的采購、物流、研發響應等方面的優勢。同時,我國幅員遼闊,差異化的社會經濟、人文地理等為未來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差異化的場景。以?5G?網絡、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工業互聯網及融合和創新類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基建,呈現出技術迭代快、全球化程度高、商業模式活躍、市場競爭激烈,以及對行業賦能作用呈現乘數效應等突出特點,正在成為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李志起指出,近年來世界發展格局復雜多變,大國博弈不斷,技術封鎖和貿易保護主義對全球產業構成了嚴重威脅。我國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雖然有了很大提升,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5G等方面已積累一定比較優勢,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產業基礎能力、供應鏈完備性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差距。一是產業基礎能力仍然薄弱。我國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的發展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與世界制造強國仍有較大的差距,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在謀劃和推進制造業回流,亟需重視和警惕。二是供應鏈不完備,關鍵核心技術缺失。這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和產業安全的隱患,也會嚴重制約未來產業的產業鏈建設,亟待突破。三是研究人員總量雖高,但占比仍處于較低水平。我國研究人員占研發活動人員比例僅為?42.6%,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四是對未來產業缺少戰略性系統布局。目前,我國尚未出臺有關未來產業的綜合性指導意見。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及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15?個省份中,有?10?個省份將“量子信息”或“量子科技”作為主要方向,未來可能會存在重復布局和建設。李志起表示,發展未來產業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抓手,是面向未來發展的必然之選,更是決定中國經濟命運的關鍵一招。要以強烈的危機感,搶抓未來發展機遇、主動布局、狠抓落地,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未來每個城市都需要打造一個千億級的產業。”李志起指出,未來產業是當今我國能夠和國際創新保持同步的為數不多的重大創新機會之一,對于每個城市來講,布局未來產業一定要立足于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結合城市產業基礎和發展要求,打造出本區域內具有競爭優勢的“未來產業”。

李志起認為,我國各地政府在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時,應將打造未來產業策源地作為重要的實施路徑,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為途徑”的技術創新體系。以未來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為導向,以關鍵技術研發為指引,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創新平臺與企業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加強產學研間的合作研究與開發,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指導。“我們欣喜的看到,北京、江蘇、浙江等省市地區,在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時,都將發展科技創新平臺、培育產業集群和產業聚集區作為發展未來產業的主要抓手之一”李志起表示。2019年,浙江培育的“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被2019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列入大灣區十大標志工程之一。主要聚焦包括數字經濟核心領域、智能裝備、航天航空裝備、高端生物醫藥和前沿材料等五大重點方向40余個細分領域。如首批入選的杭州萬向創新聚能城產業平臺、紫金港數字信息產業平臺、大江東航空航天產業平臺、寧波杭州灣新區智能汽車產業平臺、嘉興中新嘉善智能傳感產業平臺、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平臺和臺州通用航空產業平臺,主導產業如平臺名字所述,高端且唯一。從空間布局上,“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明確在5到10平方公里、萬畝左右的區域內,而且是連片的。定位方面,新產業平臺的基本特征是面向未來的重量級產業,而且一個平臺聚焦一個主導產業,主導產業需占千億元產值80%以上。在體制機制上,新產業平臺增掛牌子,但是不增設機構。從某種意義上看,它是浙江最新升級版的產業平臺,代表著浙江未來產業升級的方向。今年8月,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十四五”時期,北京將推動產業“換核、強芯、賦智、融合”,加快實現產業基礎再造提升、產業鏈條優化升級、智能綠色全面覆蓋、制造服務深度融合、區域發展開放聯動“五個突破”,推進動力轉換、效率提升、結構優化“三大變革”,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萬億級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北京將積極培育形成兩個國際引領支柱產業、四個特色優勢的“北京智造”產業、四個創新鏈接的“北京服務”產業以及一批未來前沿產業,構建“2441”高精尖產業體系,打造高精尖產業2.0升級版。其中,兩個國際引領支柱產業分別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布局海淀區、朝陽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力爭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5萬億元;醫藥健康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體藥物、細胞和基因治療、國產高端醫療設備方面構筑領先優勢,北部地區重點布局昌平區、海淀區,南部地區重點布局大興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力爭到2025年醫藥健康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萬億元,其中醫藥制造營收達到4000億元。

李志起指出,未來產業發展盡管面臨諸多挑戰,卻是我國能夠和國際創新保持同步的、為數不多的重大創新機會之一。發展和壯大我國未來產業,需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有機結合,在現代產業體系和國家創新體系中找準結合點,在加大基礎研究、孵化產業生態、加強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支撐。一是提升高精尖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瓶頸,要把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從依賴國外技術引導轉移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其一,要加強基礎研究工作,重視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尤其要通過自主創新來促進技術進步。其二,加快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和優勢細分領域隱形冠軍企業牽頭,整合院所高校和創新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促進高精尖產業發展集聚。二是加速形成未來產業培育鏈,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政府“有形之手”要與市場“無形之手”有機結合,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充分參與的有利局面。政府加大投入和補貼,吸引高校研究所、企業集聚,逐漸補齊產業發展短板。高精尖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需要科研上下游共同努力,需要大學和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發現新原理、新方法,需要企業科研人員根據市場需求研發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依據技術特點和產業成熟度梳理政府和市場的分工合作,推動產業創新和未來產業的孵化。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體系建設,培育新型科技服務業,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交易平臺、研發平臺等的建設,構建“技術+模式”的雙輪驅動型創新生態。

2021新年經濟高峰論壇上,北京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副主席、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北京政和民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北京志起未來集團董事長李志起在會上正式宣布啟動包括“5個100”計劃在內的“未來產業2035計劃”,呼吁整合政府資源與市場優勢,挖掘未來產業建設前景,推動未來產業實現新發展。
三是面向重點區域,加強重大應用場景示范組織設計。推動形成區域內多個產業并驅發展的新格局,加快對重點產業在重點地區的應用場景落地。推進新技術在具體應用場景和行業領域的應用和有效驗證。最好有靶向性地發展,盡快在短時間內形成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并駕齊驅的場景。重點扶持行業級、場景級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鼓勵優勢企業圍繞場景拓展行業應用領域,孵化未來產業。四是發揮專業智庫優勢,加強對未來產業戰略規劃與研究。要把智庫對未來產業發展的建議納入政府謀劃未來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來,建立日常研究成果和專家意見的上報渠道,保證智庫意見建議能夠及時到達決策者,把智庫工作納入政府決策工作鏈條;鼓勵智庫開展未來技術預測和未來產業研究,組織發布有全球影響力的年度發展報告,加強未來研究成果對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決策支撐作用。北京志起未來集團,專注于為企業、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賦能。立足于雙循環格局,面向政府和企業,提供品牌戰略規劃、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研究與投資等服務。多年來,我們長期跟蹤研究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等高潛力、高創新、高增長企業群體,每年發布的《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等系列成果獲得中央及有關部門的高度認可。巨變時代,志起未來作為#大國科技品牌創造者#,愿與全國各地企業、園區、政府攜手長期合作,實現互惠共贏,創造1+1>2的價值,為每個城市打造一個千億級的產業,助力大國科技品牌崛起世界中央,成為現象級產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