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級街道”:"十五五"時期基層治理范式創新
“超級街道”是指在城市經濟、產業創新、社會治理等領域具有顯著引領效應的街道級行政單元。這類街道以高密度經濟產出(如GDP貢獻占區級50%以上)、創新要素集聚(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百家)、產城深度融合為特征,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細胞核”。其核心特征包括:
經濟超密度化:頭部街道GDP占所在區比重超40%(如粵海占南山42%),單位面積產出達全國均值10倍
產業超鏈式化:形成"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產業集群"垂直生態(如粵海街道102家上市公司構建萬億級科技矩陣)
治理超融合化:實現"科創場景+人文場景+生活場景"三維疊加(如桂城街道通過"映月湖超級街區"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率提升270%)
截至2024年,全國已有深圳粵海街道、佛山桂城街道等20余個街道邁入“千億級”行列,其發展經驗對破解城市發展不平衡、產業升級動力不足等問題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二、標桿解剖:超級街道的進階路徑
1.深圳粵海街道:科技創新的全球標桿
經濟實力:2024年GDP突破4000億元,占南山區總量的42%;轄區上市公司達102家(總市值超5萬億),包括華為、騰訊、大疆等全球科技巨頭。
產業生態:以“人工智能+硬科技”為核心,構建“基礎研究—應用轉化—產業擴散”全鏈條。例如,依托深圳大學與諾獎實驗室,孵化出優必選機器人等獨角獸企業。
政策創新:設立“科研自由港”,試行外籍科學家“綠卡直通車”制度,并推出1億元人工智能專項基金,支持顛覆性技術研發。
2.佛山桂城街道:人文經濟與產業升級的雙輪驅動
經濟躍升:2024年GDP達944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9%;建筑業產值210億元(全區第一),稅收連續六年居佛山首位。
產城融合:以“映月湖中央人文區”為載體,打造“公園+總部經濟”模式,吸引海天集團、宏旺控股等19個總部項目落地,同步建設慢行系統與生態修復工程,實現“產在城中、城在景中”。
國資改革:通過“土地信托制”盤活存量用地,2024年國有資產規模達134億元,同比增長41%,并落地全國首個“開放性金融支持鎮街百千萬工程”項目(國開行授信16.8億元)。
三、發展困局:鎮街經濟的五重枷鎖
1.三維空間撕裂:產城人系統失序
空間錯配:沿海制造業街道工業用地占比超45%,但居住配套用地不足15%(健康閾值25%)
功能斷裂:某服裝產業街道日均跨區通勤量達12萬人次,通勤耗時均值52分鐘(超合理值30%)
民生赤字:傳統產業區公共服務滿意度僅61.3分,顯著低于產城融合區82.5分
2.政策動力耗散:政府市場雙失靈
制度性摩擦:某中部街道產業疏解后形成"政策洼地",企業二次搬遷成本增加1700萬元/家
市場反向調節:疏解區商業租金漲幅達38%,倒逼中小微企業退出率月均2.7%
治理時滯效應:政策迭代周期平均11個月,與企業需求變化周期(3個月)嚴重脫節
3.文化與數字賦能滯后
文化解碼失效:非遺技藝數字化轉化率不足15%,對比杭州清河坊數字宋韻項目轉化率達92%
技術懸浮應用:78%街道智慧系統停留在基礎治理層,未觸達產業賦能核心場景
4.發展路徑依賴:同質化陷阱
產業鎖定效應:傳統商貿街道轉型成本超8000萬元/km2,導致60%街道維持低端業
虹吸黑洞現象:成都某街道重復建設導致商戶月均客流下降41%,坪效僅為粵海1/5
夜間經濟落差:北方街道冬季夜間活躍度驟降68%,未形成氣候適應性商業生態
5.要素流動阻滯:配置效能塌方
土地悖論:南京某街道工業用地閑置率達32%,卻面臨研發用地指標缺口40% 容積率差導致單位面積產值相差4.8倍(0.8 vs 3.5)
飛地困局:廣州某科創街道因行政壁壘損失產業外溢投資83億元,對比蘇州-上海飛地經濟園,要素流通使研發成果轉化周期縮短11個月
振興國際智庫觀點:全國鎮街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空間治理與產業升級脫節(老舊工業區改造成本高)、政策執行與市場需求的張力(部分地方政府過度依賴“疏解整治”,忽視產業生態培育)、數字技術應用淺層化(多數街道的數字治理停留在智慧停車、電子政務等基礎層,未能深入產業鏈協同與數據要素交易)等維度,迫切需要新思維、新辦法、新策略。
四、智庫解碼:從“行政末梢”轉化為“創新前沿”
振興國際智庫認為,“超級街道”不僅是經濟地理的突破,更是治理范式躍遷的試驗田。在“十五五”規劃窗口期,各地需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制度型開放為紐帶、人民城市為底色,將街道從“行政末梢”轉化為“創新前沿”。從粵海、桂城等標桿案例可見,“超級街道”的煉成絕非偶然,其本質是“戰略定位×制度創新×生態構建”的乘數效應:
智庫案例:在十五五規劃窗口期,振興國際智庫以"規劃即落地"理念重塑街道發展范式。2024年,振興國際智庫通過"1+4+7"產業頂層設計,精準定位健康產業集群,將北京高米店街道5.91平方公里轄區打造為"健康花園城",構建醫療康養、智慧健康等七大產業場景,實現與大興生物醫藥千億產業的錯位協同。
1、戰略錨定力決定價值高度
粵海街道早期鎖定“硬科技”賽道,通過《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暫行規定》等制度設計,構建起“高校實驗室-產業加速器-全球供應鏈”的創新閉環。桂城街道以“總部經濟+數字文旅”雙輪驅動,將千燈湖片區從工業區升級為稅收超百億元的超級CBD。
振興國際智庫觀點:鎮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跳出“城市附庸”定位,轉向“戰略支點”。建議各地政府,強化頂層設計,打破行政邊界,通過“空間重構-產業升級-治理創新”三位一體,打造人、產、城深度融合的共同體。各地政府需摒棄“大拆大建”思維,轉向精細化、適應性規劃,將街道作為“十五五”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單元,制定《鎮街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明確差異化定位并與國家戰略銜接。
2、制度創新力突破要素瓶頸
桂城、粵海街道兩地共同特征是善用“政策工具箱”:粵海推出全國首個街道級數據要素交易平臺,桂城創新EOD模式實現生態治理與產業升級資金平衡。這種“非對稱競爭”策略,使單位土地產出效率提升300%以上。
振興國際智庫觀點:錨定國家戰略,構建“一街一鏈”生態。深化推進城市更新與韌性建設,因地制宜,以科創為引領,依托區域科研資源,推動“基礎研究-應用轉化-產業落地”全鏈條創新,深化區域協同,激活開放動能。
3、生態構建力激活乘數效應
“超級街道”均構建起“熱帶雨林式”生態:粵海街道通過“蜂匯黨支部”整合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參與治理,桂城打造“15分鐘科創生活圈”實現人才留存率提升42%。這種“產城人”深度融合,形成“越集聚越高效”的正向循環。
振興國際智庫觀點:優化治理與服務生態。如探索“生態型組織架構”,打造“柔性政策工具箱”、“基層服務包”模式,建立民營經濟服務中心,實現治理效能的“乘數效應”,政策創新的“梯度實驗”。
五:“十五五”規劃展望:重塑鎮街經濟的國家戰略價值
“超級街道”的興起,昭示著中國經濟正由“城市競爭”邁向“戰略節點競爭”的新階段。值此“十五五”規劃攻堅之際,振興國際智庫集結180位專家,深度介入12個省份的23個“超級街道”培育項目。從北京竇店探索共同富裕之路,到高米店街道引領健康產業革新,這些蘊含著新生產力的微觀單元,正逐步重塑中國城市發展的基石。
在“十五五”期間,各城市需致力于培育更多“超級街道”,通過制度創新破解發展瓶頸,避免“小馬拉大車”的困境;利用數字技術重構“鎮街操作系統”,提升治理效能;并秉持全球視野,構建“國家戰略承載網絡”,強化整體協同。
當街道成為產業創新的前沿陣地,一場悄然無聲的城市變革已拉開序幕。待每個鎮街都蛻變為新生產力的“創新細胞”,中國經濟將擁有最堅實的基層基石,韌性與競爭力得以全面提升。
成立
家中外企業>合作伙伴
款全新產品>全案策劃
全新上市公司>業績之王